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乔治·贝克莱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

中文名称:乔治·贝克莱

外文名称:George Berkeley

国籍:英格兰

民族:爱尔兰

出生地:爱尔兰基尔肯尼一个小乡村

出生日期:公元1685年3月12日

逝世日期:公元1753年1月14日

职业:基督教主教,哲学家,神学家

毕业院校:都柏林三一学院

信仰:英国国教

主要成就: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近代经验论的发展者,主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代表作品:《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 《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

名人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

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乔治·贝克莱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年3月12日-1753年1月14日),出生于爱尔兰基尔肯尼的一个乡村绅士家庭,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近代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并对后世的经验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为纪念他加州大学的创始校区定名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贝克莱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十五岁时考入都柏林三一学院,十九岁获得学士学位,在二十二岁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此后留校担任讲师和初级研究员。贝克莱的代表作有三部:分别是在他24岁时刊行的《视觉新论》,25岁发表的《人类知识原理》,28岁时出版的《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贝克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生前担任教会主教十八年,一直致力于经验主义哲学的详细分化和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创建。在1752年移居牛津附近的商学院,次年1月14日逝世,死时未满68岁。

  出生在爱尔兰

乔治·贝克莱1685年3月12日出生在爱尔兰基尔肯尼的一个乡村绅士家庭,是家中的长子,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早熟,年仅15岁时就考入都柏林三一学院,19岁时获得学士学位,22岁时获得硕士学位。此后留校担任讲师和初级研究院。他最早出版的书是关于数学方面的,贝克莱在数学上有一定的才华,他曾给微积分的发现者提出了一个特别容易自相矛盾的理论称之为"贝克莱悖论"以致连微积分的发现者都难以自圆其说。引起了数学界的一场混乱危机:当然这都是后话,是在他中年时期的时候做的事情。贝克莱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他在1710年发表的《视觉新论》 这是一篇关于人类视觉的一篇科学论文,主要对视力和视觉,所视之物的大小和距离等这方面的问题做了一个深入的研究。虽然当时这篇著作的发表引起了一场科学界很大的争论。但是后世科学家的深入研究证明了贝克莱理论的正确性,其理论作为建立现代光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贝克莱出版了一本关于知识的来源和知识的原理的书,书名叫《人类知识原理》 ,出版于1710年。这本书让他大获成功,并且收获了很多好名声,可谓名利双收。贝克莱认为这本书对于思想之外的感知形式的描述还有待详划,于是在1713年出版了《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由此.他提出的主要的经验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阐述已确立完毕。在这些唯心主义原则性的阐述里有一个贝克莱最有名的名言,即是 "存在就是被感知"其意思就是说世界的存在完全是以感知世界的独立生物个体的存在因而存在,如果没有感知个体,那么世界也就不存在。

对于这个理论,贝克莱给予了详细的阐述和推理。贝克莱指出:根本没有第一性的质,因为一切知识都是正在经验着或知觉着的人的一种机能。他指出,物理对象只不过是经验到的诸感觉的积累,习惯力量使之在心灵以内联合起来。否则就不能存在。譬如一张写字台,除非看见它,摸到它,嗅着它,有过他的颜色,形状,气味,它才是存在的:离开了感觉,或者诸多感觉的复合,组合,那便是什么也没有了。这是他著名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基本原理。其理论与唯物主义相反对。这一理论的诞生之初期受到了很大的嘲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进步,这一理论时被绝大多数的唯心主义者所接受。

在欧洲和英国

之后,贝克莱去了英国,进入了英国基督教教会。在1714年和1720年间,他在欧洲各国旅游,并传播自己的理论和思想。他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意大利,并且参观过很多意大利的风景名胜。在1721年,爱尔兰神学教会给他一个尊重的邀请,并此他获得了神学博士的学位。此后,他再此选择停留在都柏林三一学院。主要教授神学和古希伯来语。在1721年2月,他被授职位神学教会的主教。

贝克莱在1728年和爱尔兰大审判法官约翰·福特的女儿安妮·福斯特结婚,此后,他去了美洲。他在现今罗德岛新港附近登陆,然后在米德尔顿那里购买了一个庄园。他还带来了一个他在意大利发现的英国画家,名字叫约翰·撒布兰特这个被称为美国近代肖像画的创始人。在庄园居住时,他计划在百慕大建立一个他所谓的"理想国",和一所大学。最后都已资金的短缺而宣告失败。

贝克莱在1732年离开美国返回英国伦敦

返回伦敦后,贝克莱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他计划为在城市中无家可归的孩子建立一个"儿童之家".在1739年贝克莱创立的"儿童之家"成立。贝克莱担任第一任"儿童之家"总执事人。在1734年,贝克莱被任命为英格兰某一地区的执行主教,他此后一直担任此份工作直到他的去世。

英格兰哲学家乔治·贝克莱的生平成就及轶事典故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年3月12日-1753年1月14日),出生于爱尔兰基尔肯尼的一个乡村绅士家庭,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近代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并对后世的经验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为纪念他加州大学的创始校区定名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贝克莱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十五岁时考入都柏林三一学院,十九岁获得学士学位,在二十二岁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此后留校担任讲师和初级研究员。贝克莱的代表作有三部:分别是在他24岁时刊行的《视觉新论》,25岁发表的《人类知识原理》,28岁时出版的《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贝克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生前担任教会主教十八年,一直致力于经验主义哲学的详细分化和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创建。在1752年移居牛津附近的商学院,次年1月14日逝世,死时未满68岁。

人物成就

  关于"贝克莱悖论"

17世纪,数学工具微积分一问世,就显示出它锐利无比的非凡威力,许多疑难问题都变得易如反掌。但是,微积分理论的创立是不严格的,对作为基本概念的无穷小量的理解和运用也是混乱不清的。因而,微积分从诞生时起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而贝克莱就是反对者之一。

具体矛盾数式:假如要计算x2的导数,用微积分的方法必须先取x一个不为0的增量△x,由(x+△x)2-x2得到2x△x+(△ x2),然后再被△x除,得到2x+△x,最后突然令△x等于0,于是求得导数为2x。贝克莱说,这是"依靠双重错误得到了不科学但却正确的结果。"因为无穷小量在最初的微积分理论中一会说是0,一会说不是0.因此,贝克莱嘲笑那无穷小量是"已死量的幽灵。"这种攻击正是抓住了原初微积分理论中的缺陷,是切中要害的。数学史上称之为"贝克莱悖论"

如果笼统的说,贝克莱悖论可以表述为"无穷小量是否为0"的问题;就是无穷小量在当时的实际应用而言,它必须既是0,又不是0。但是从形式逻辑上来看,这无疑是一个矛盾,由此引发了当时数学界的混乱。针对贝克莱的攻击,发明微积分的数学家曾经试图完善自己理论来解决,但都没有获得成功。这使他们陷入了异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微积分在实际应用中大获全胜;一方面自己却存在着逻辑矛盾,即贝克莱悖论。

  关于《视觉新论》

在他的《视觉新论》中,他研究了人们在只有两个维度的视网膜上如何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的问题。他认为,人们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是由于经验的结果,即视觉印象与触觉和运动觉联合起来的结果。运动觉则是眼睛在不同距离注视对象时由于适应动作而发生的动作,或者是在走向或离开所看到的对象时由于身体运动而发生的。换句话说,走向物体或伸手拿物体的连续感觉经验与眼肌感觉形成联想,便产生了深度知觉。因此,深度知觉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经验,而是一种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观念联合。这是第一次用感觉的联合解释纯心理过程。这样贝克莱继续发展了经验主义中的联想主义传统。

关于贝克莱创立的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形式之一,它对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根本否定,指出一切外部世界的事物都是感觉或感觉的复合,观念的集合等等。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即贝克莱所指出的"物是观念的集合," "存在就是就是被感知" "对象和感觉就是一种东西" 等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这种观点颠倒了主客关系,把作为感觉和思维的源泉"客观事物"说成是感觉和思维的派生物。

贝克莱对"物质世界是真实的"这一观点心存怀疑。他利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提出疑问,他说:"世间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情。但我们并未感受到"物质"或"质料"。我们无法察知我们感受到的事物是否存在。他认为,如果我们认定自己所感知到的事物之下有"实体"存在,那就是妄下定论。因为我们绝对没有任何经验可以支持这样的说法。

他相信人有"灵"。他认为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成因,但这个成因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性的。

他还说,我们所看见,所感知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因为天主"密切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造成那些我们不断体会到的丰富概念和感官体验"。他认为,我们周遭的世界与我们的生命全都存在于天主之中。他是万物的成因,同时我们只存在于天主的心中。

贝克莱不仅质疑物质的真实性,他也提出了"时间"或"空间"是否绝对存在或独立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可能也只是由于我们的心灵所虚构的产物而已。

我们无法感知那组成我们的现实世界的物质,我们无法得知我们的外在世界是什么,我们唯一能知道的就是我们是灵。

轶事典故

贝克莱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一次,在贝克莱讲课时,一位学生问贝克莱:"先生,您认为谁是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贝克莱迟疑了片刻,面带难色的答道:"我是一个特别谦虚的人,所以我很难说出这位哲学家的名字,但作为真理的追求者,我又不能说假话。这回你应当知道是谁了吧?"原本不是这个意思的人听了这个话,没有立即反应过来,过了一会,他的学生都会心的笑了。

贝克莱是一个绝对的经验主义者,他不但思考如此,行事也如此。他不管什么事他都想试一试,也不管什么后果,就是什么都想尝试。一回,贝克莱突发奇想,想知道上吊是什么感觉,然后他就上吊了,幸好有朋友及时赶到,救了他一命。

乔治·贝克莱的哲学思想理论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年—1753年)爱尔兰哲学家,他与约翰·洛克(John Locke)和大卫·休谟(David Hume)是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的三位代表人物。贝克莱有三部著作:《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1734年贝克莱被任命为圣公会爱尔兰基尔肯尼地区的主教。

一、乔治·贝克莱著作中使用的主要哲学概念

  1、观念(Proc):

观念是心灵(人类、精神、灵魂、自我)的认识、感知、思想、想象活动形成和产生的结果和对象,是同心灵和心灵的认识、感知、思想、想象活动具有密切关联的具体事物。

贝克莱说:人们只要稍一观察人类知识(认识)的对象,他们就会看到,这些对象就是观念。而且这些观念又不外三种:(1)一种是由实在印入感官的;(2)一种是心灵的各种情感和作用所产生的;(3)一种是在记忆和想象的帮助下形成的。借着视觉,我就有了各种光和色以及它们的各种程度、各种变化的观念。借着触觉我就感知到硬、软、热、冷、运动、阻力,以及这些情况的各种程度或数量。嗅觉给我以气味;味觉给我以滋味;听觉把调子不同、组织参差的各种声音,传到我的心灵中。

贝克莱说:人人都承认,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想象所构成的观念,并不能离开心灵而存在。而在我看来,感官所印入的各种感觉和概念,不论如何组合,如何混杂(就是说不论它们组合成怎样一个对象),除了在感知它们的心灵以内就不能存在,这一点是同样明显的。

贝克莱说:观念一词比事物一词较为可取。人们如果要问,我为什么应用观念一词,而不屈从习惯叫它们为事物,则我可以答复说,我所以如此,有两种原因。第一,因为事物一词如果和观念对立起来,则人们通常以为它是指心外存在的一种东西而言的。第二,因为事物一词比观念一词的含义较广,它不止包含观念而且亦包含精神和能思想的东西。感官的对象既然只存在于心中,而且又是被动的,无思想的,因此,我就宁愿以观念一词来表示它们,因为这个名词正包含着那些性质。

2、存在(being):

存在是观念得以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或本体。

贝克莱说:一个观念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注4这句话的含义是:观念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是心灵的感知。

3、心灵(mind):

心灵(精神、灵魂、自我)是认识、感知、思想所包含的内容或组成部分,是存在于认识、感知和思想之中的,统帅和主宰认识、感知和思想活动的,能够被个人经验到的客观实体或主体。

贝克莱说:除了那些无数的观念(或知识的对象)以外,还有别的一种东西在认识或感知它们,并且在它们方面施展各种能力,如意志、想象、记忆等。这个能感知的能动的实体,我们叫它作心灵,精神、灵魂或自我。这些名词并不表示我的任何观念,只表示完全和观念不同的另一种东西。这些观念是在那种东西中存在的,或者说,是为它所感知的;因为一个观念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

4、感知(perception):

感知是心灵、精神、灵魂或自我通过观察、收集、整理、记忆和想象,在心中形成和产生有关对象事物的观念或知识的活动或行为。

5、事物(things) :

事物是感官的直接对象,是几个观念组成的集合体,是具有心灵赋予的名称、能够在心中存在和不能不被感知而存在的东西,是具有观念和心灵(精神、灵魂、自我)两种存在形式的认识对象。

贝克莱说:所谓事物或实在乃是一种最一般的名称,它含着全然不同的两种异质的东西,而且那两种东西,除了名称之外,没有别的共同之点,这两种东西就是精神和观念。精神是能动的、不可分的(不可毁灭的)实体;观念是不活动、迅速变幻的(易于消逝的情感)、有依赖性的东西,而且它们不能独立自存,必须为人心或精神的实体所支撑而存在于其中。

贝克莱说:心灵有时看到这些观念有几个是互相联合着的,因此,它就以一个名称来标记它们,认它们为一个东西。例如,它如果看见某种颜色、滋味、气味、形象和硬度常在一块,则它便会把这些性质当做一个独立的事物,而以苹果一名来表示它。别的一些观念的集合又可以构成一块石、一棵树、一本书和其他相似的可感觉的东西。

二、贝克莱的主要哲学思想观点

1、物质(Material)(being as being)(存在、本体)是虚无

贝克莱说:最后,您或者还会说,我们如果抛弃物质实体的主张,而只说物质是一种不可知的东西,既不是实体,也不是偶性,既不是精神,也不是观念,只是无活力、无思想、不可分、不能动、无广延而不存在于任何地方的一种东西——我们如果这样说,还不行么?因为你既然说,我们对于实体、缘由和任何积极的(或相对的)物质概念,所有的说法,都靠不住,那么我们就只好坚持物质的这种消极的定义了。不过我也可以答复说,如果您觉得合适,您就可以照别人用虚无(nothing)一词的意义来应用物质一词,并把物质和虚无两个名词互相掉换。因为在我看来,这就是那个定义的结果。我在专心考察这个定义的各部分以后(或通体考察,或分别考察),我并不曾发现在自己心上所产生的结果或印象有异于虚无一词在我心上所刺激起的印象。

贝克莱说:关于“物质”的学说是“怀疑主义”的主要支柱,一切“无神论”和“不信宗教的渎神的企图,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物质从来就是“无神论者”的挚友,他们的一切古怪理论系统,都明显地,必然地依靠它;所以一旦把这块基础去掉,整个建筑就不能不垮台。“物质是一个虚构的词,不表示任何实在的东西,在人的心中也没有与之相应的观念,物质就是虚无。”注10

我们不承认一般哲学家所说的那种物质(being as being),的存在:我并不否认我们凭感官或思考所能了解的任何事物的存在。我眼所见的事物,和我手所触的事物,都是存在的,都是实在存在的;这一点,我丝毫也不怀疑。我所不承认为存在的唯一东西,只是哲学家所说的物质或有形的实体。

物质(存在、本体)(being as being)概念是西方哲学提出的最重要的哲学概念。在贝克莱生活的时期,“事物后面隐藏着具有决定或主宰地位的物质(存在本体)”的思想观点,是哲学思想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观点。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物质学说或本体学说的提倡者和拥护者。

贝克莱为什么要否定物质、反对哲学思想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观点呢?

贝克莱否定关于物质或本体的学说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原因是“物质或本体的学说”在当时是模糊不清、没有得到严格论证、很不完善的学说。另一个原因是贝克莱认为关于物质或本体的学说是哲学理论创新道路上的重大障碍,要构建新的哲学认识论,必须对一直受到人们广泛推崇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物质、存在和本体进行清理和否定。

根据我对哲学的研究和掌握的知识,我认为贝克莱不遗余力地从多个方面对物质学说或本体学说进行否定是轻率和愚蠢的行为。贝克莱这个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完全不知道他极力否定的隐藏在事物后面的“物质”同他肯定的心灵的“感知”这两个概念实质上是指同一个事物。贝克莱没有真正理解巴门尼德关于“思想和存在(本体、物质)相同一,思想和存在是同一个事物”、赫拉克利特关于“逻各斯是存在”、亚里士多德关于“思想活动同物质、存在是同一个事物,是理论学术的同一对象”的思想观点。贝克莱没有发现和思考作为观念形成和产生原因的感知为什么同“物质、存在、本体”具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个问题。

  2、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灵和观念两种事物

贝克莱说:事物一词比观念一词的含义较广,它不止包含观念而且亦包含精神和能思想的东西。

贝克莱说:世界上存在的只有两种事物,一种是能进行思考的心灵(Mind),另一种是不能进行思考、只存在于心灵之中的观念(Proc);哲学家们所说的物质(Material)是不存在的,因为物质已经被我证明是一种没有性质的物理客体,我们能够感知到主观存在的观念,能够经验到作为客观实体的心灵。

贝克莱说:我们所感知的只是观念,我感知不到的观念,对于我的心灵来说就是不存在的,但对于别的感知到它的心灵来说,这个观念就是存在的,因为所谓的“心灵”并不是仅仅指我的心灵,而是指所有的心灵,包括永恒不朽的心灵——上帝(God),上帝(God)给予所有观念以感知,它们即使不为人所感知,也为上帝所知,因此也是存在的。”

贝克莱关于“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灵和观念两种事物”的思想观点所表述的世界观是不符合世界实际的世界观。贝克莱的观念和心灵组成的世界是不完整的世界。“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灵和观念两种事物”这种世界观,同东西方哲学关于“世界是存在和存在者、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创造之物和被造之物组成的统一体”这类世界观相比是一种明显的退步。

世界是以心灵(灵魂、精神、自我)作为内容、以判断和推理作为形式的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组成的统一体。心灵仅仅是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或本体事物的内容或组成部分之一,而不是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或本体事物的全体或全部。贝克莱只知道作为本体事物内容的心灵在世界中存在,但是却不知道作为本体事物形式的判断和推理在世界中的存在。贝克莱不知道心灵在世界中是怎样存在的,不知道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或本体事物事物是心灵(精神、灵魂、自我、主体)的载体,不知道世界不仅包含观念和心灵这些非本体事物,而且还包含着以心灵作为内容、以判断和推理作为形式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包含着哲学家所说的物质、存在和本体。

3、心灵和心灵的感知都是观念得以形成和产生的原因

贝克莱说:我们常常感知到继续不断的一串观念;其中有的是新刺激起来的,有的变化了,或者完全消灭了。因此,这些观念一定有一种原因为它们所依靠,并且产生它们,改变它们。不过这种原因一定不是任何性质、观念或观念的复合。因此,它必然是一种实体了,不过我们已经指出,它不能是有形的或物质的实体,因此,我们只得说,观念的原因乃是一个无形体的、能动的实体或精神。

贝克莱说:我们所感知的只是观念,我感知不到的观念,对于我的心灵来说就是不存在的,但对于别的感知到它的心灵来说,这个观念就是存在的,因为所谓的“心灵”并不是仅仅指我的心灵,而是指所有的心灵,包括永恒不朽的心灵——上帝(God),上帝(God)给予所有观念以感知,它们即使不为人所感知,也为上帝所知,因此也是存在的。

贝克莱说:除了那些无数的观念(或知识的对象)以外,还有别的一种东西在感知它们,并且在它们方面施展各种能力,如意志、想象、记忆等。这个能感知的能动的主体,我们叫它作心灵、精神、灵魂或自我。这些名词并不表示我的任何观念,只表示和观念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东西。这些观念是在那种东西中存在的,或者说是为它所感知的。因为一个观念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

我对贝克莱的“一个观念的存在,正在于被感知”这句话的解读是:观念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是心灵的感知。

贝克莱说:人人都承认,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想象所构成的观念,并不能离开心灵而存在。

从以上的贝克莱谈论观念原因的两段话语中可以发现,贝克莱关于观念的原因的观点有两个,一个是心灵或精神是观念的原因,另一个是心灵的感知是观念的原因。贝克莱没有发现自己关于观念原因的看法和观点存在着思想混乱这个严重的错误。

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是人类哲学获得的,关于事物形成和产生原因的基本知识和思想理论。贝克莱关于“观念的存在,正在于被感知”的话语,包含着人类的思想认识是天地万物的原因、本体或本源的思想观点,是哲学思想认识本体论的特殊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

虽然“观念的存在,正在于被感知”这种观点是基本符合事物实际的思想观点,但是由于贝克莱用来表述观念形成产生原因的“感知”这个词的外延过于狭小,不能完全包含观念形成和产生的全部原因。观念事物在人脑中的形成和产生,不仅需要借助个人感觉器官的感知活动,而且还要借助大脑思维组织的思维、判断和推理活动才能够真正实现。所以贝克莱的心灵感知原因论是不完善的、是有缺陷的。贝克莱的心灵感知原因论或本体论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本体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活动、公式本体论相比也没有明显的进步之处。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贝克莱从多个方面认真、严肃论证的心灵的感知是观念形成和产生的原因这个思想观点,同他从多个方面极力评判否定的物质、存在、本体是各种事物形成和产生的原因的思想观点实质上是完全相同的思想观点。贝克莱的“作为观念原因的心灵感知”、巴门尼德的“和存在相同一的思想”、赫拉克利特的“主宰万物生灭的逻各斯”、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者后面的存在、思想活动、公式”、中国古人老子的“万物之母——有名”,这些具有不同语音、不同字形的词语表述和界定的对象是同一个事物。

三、乔治·贝克莱的哲学理论

关于“心灵和心灵的感知是观念得以形成和产生的原因,观念是心灵和心灵的感知形成和产生的结果。”的理论是乔治·贝克莱哲学获得的主要思想理论。

站在今天哲学所达到的理论知识高度上来看,哲学史上产生的许多哲学概念是不清晰的,哲学史上产生的各种哲学理论都是不十分完备的。贝克莱关于观念原因的理论同古今中外哲学关于事物的本体思想理论不仅包含一定的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共同的理论缺陷。

贝克莱的哲学理论没有把心灵和心灵的感知这两个不同的事物清楚的区分开来,混淆了心灵和(心灵的)感知这两个概念的界限和差别,混淆了主体和本体的差别。贝克莱关于“心灵和心灵的感知是观念得以形成和产生的原因,观念是心灵和心灵的感知形成和产生的结果。”的理论,存在着内部对立和混乱,违背了形式逻辑发现的同一律。